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参悟《心经》中的这三句话,能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寥寥数百字,却暗藏了人生难题的终极答案?

《心经》的三句核心经典到底该如何解读?

也许你从未真正读懂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色与空

《心经》虽然全文不过数百字,但对人的心灵却有着神奇的治愈效果。

根据《中国大乘佛学士》的记载,玄奘法师在西行取经的途中,遇到了身患恶疾的老和尚

心怀善念的玄奘自然而然就伸手相助,尽心尽力地照顾了这个老和尚大半个月,这才挽救老和尚的生命。

老和尚无以为报,就将这《心经》口述给玄奘。

玄奘铭记于心后,就继续向西前行。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行至恒河边,正巧碰到婆罗门外道准备用一年轻男子,生祭河神。

被选中的男子家人在旁边哭得惊天动地。

外来和尚玄奘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于是一群人,二话不说,上前捆了玄奘,就要用他代替那年轻男子“孝敬”河神。

玄奘势单力薄,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便请那些人允许他最后再诵一次经。

可万万没想到,待他念完三遍《心经》,竟然天色大变,黑云压城,电闪雷鸣。

一时间,所有人都慌了阵脚,以为玄奘真有法力,便放了他不敢再招惹。

于是,回到中原之后,玄奘就将《心经》单独地抄录下来。

《心经》暗含了许多的能量。而其中“色”与“空”的关系,又尤为发人深省。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存在了。

但仅有这两句其实还不够,还得加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句。

众所周知,佛家讲究因缘。所谓的“因缘”其实就是指现实世界存在的一切物质、现象都处于一种普遍的联系之中。

这也是说,当形成某种物质的条件改变之后,这种物质的特性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因此,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特性,也不存在着某种独立于他物存在的事物。

既然如此,万事万物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本性,也就等同于“空”。

那么,“色”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色”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意思。

在佛教看来,“色”就是一切物质、生灭现象的总和。

换言之,不论什么现象都能被称为“色”。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色”不外乎都是“空”的。

其实,佛家所说的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试想一下,当我们瞧见一张桌子的时候,纵使眼睛给大脑传递的信号是一张桌子,但作为桌子本身,它的连接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换言之,桌子并不是纯粹的桌子,而是由各个零件组合而成的,而每个零件之间的组合也是有条件的。

在佛家看来,桌子零件因各种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法。

然而,这种法是变动不居的,因缘也是变化无穷的。

推演到宇宙的万物,就会发现它们的因缘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当组成桌子的零件因为条件的改变而不再组合成为桌子的时候,那么桌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万事万物不过是一层表象,不过是暂时的,也就是“空”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性可以供人把握或者遵循。

想通这一点之后,人们就不会执着于某种特性。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比如说“爱”,正如现代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那样,爱可能会消失,也可能会转移。

当一个人爱着另一个人的时候,被爱的人应该明白,这份爱是会因为因缘的改变而消失的。

换言之,某个人并不是只能爱你;就算当下的他非常爱你,但下一秒他就可能不爱你。

般若之智

在常人眼中,所谓的“观自在菩萨”似乎只是一个人名。

可实际上,这句话并非仅是人名。

《心经》一开头,便提到这位观自在菩萨,紧接着又说他度一切苦厄。

这既是说,观自在菩萨通过行得般若之法,确实渡过了世间的一切难题。

可与此同时,它也是在教导众人:若能观察自己的内心,也能发现世界的一切不过是虚妄,也可越过一切苦厄。

这里不得不感叹的就是佛家取名的艺术。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因为“观自在菩萨”之所以称为“观自在菩萨”是有道理的。

其中的“观”讲究的是用心观照,而不用仅用眼睛去观察。

道理很简单,在佛家眼中,纵然视觉是人类最终的感觉,但呈现在眼中的万事万物却都是表象。

因此佛家智慧语录,为了直达事物的真实性体,佛家强调必须用心观察。

而所谓的“自在”,说的是一种不被任何事物所牵绊,内心无所挂念的状态。

“菩萨”也不是正儿八经的被供奉在寺庙中的神佛,而是“有情之人”。

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既能够自己体悟世界,又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人。

换言之,“菩萨”说的就是一些既能直达世界真理,但又不因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变得骄纵的人,他会保持对其他尚未把握真理的人的基本尊重。

所以,当一个人能够通过观照内心的方式佛家智慧语录,看破世间或者看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假象这一真理,而内心又不会因此感到骄纵于旁人,反而会带着这种智慧去悲悯众人。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那么,这个人不但破除了对欲望的执着,也促成了他人的圆满,足以达到涅槃境界。

《心经》的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知道,人世间不但存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欲望,还存在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有知与无知。

佛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这并不是理想的人际关系。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很优秀的时候,他就会止步于此,不愿意再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

与此同时,当他发现别人不如他的时候,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骄纵。

因此,佛家强调人的不骄纵,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什么叫做人外有人,从而不断地去突破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最终实现一种自身与他人皆无区别的关系。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换言之,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挑粪的农民与日赚百亿的富豪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

如此一来,人们并不去羡慕他人的生活,也不会对自己的生活自视过高。

“心”

在一般人眼中,做事情往往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就好比一个人既然选择了坐出租车去上班,肯定就拒绝了坐地铁出行。

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普通人就必须有所考虑,有所取舍和趋避。

佛家认为,普通人由于被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所支配着,因而其选择的基本原则不外乎趋贵而避贱,趋美而避丑,趋利而避害,趋生而避死。

乍听之下,似乎普通人的选择不无道理。毕竟,选择了一份体面的白领生活就可以避开工地搬水泥的重活。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但佛家却说,普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一件事情就是贵与贱往往是一体的。

如果说一个人每日打卡上班还算体面的话,那他的这份工作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不够“贵”的存在。

换言之,一旦进入这个有着贵贱高低的职业体系之内,就不存在着永远“贵”的职业,“贵贱”是会转化的。

由于“贵贱”在不断地转化,那么它就会促使人不断地生出欲望,往更体面的职业奔去。

或许,这一冲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变得更努力,更上进。

但在佛家眼中佛家智慧语录,为这些欲望所主导的人生并不一定能结出好的果实。

试想一下,有多少人穷其一生想跨越阶级的牢笼,最终不都还是为房贷、车贷所累。

既然一味地为欲望和恐惧所主导并不会使人变得自由与自在,那么佛家就认为,不如: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

想要做到心中无所牵挂,就必须看透欲望与恐惧的存在。

普通人往往因为恐惧死亡,而产生无限对生的渴望。

佛家却说,生与死是一体的。当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注定了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是自然之理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是任谁都无法变更的。

历史上想要获得长生的秦始皇,动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都无法延长自己的寿命,正是最典型的例子。

既然生与死本是一体,那么普通人就不该生出对死的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而应该好好地对待生,也应该平心静气地对待死亡。

一旦战胜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心中就不再有所挂碍,那么人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获得大自由和大自在。

试想一下,当一个人都不害怕死亡了,那他又会害怕什么呢?

在一些影视剧中,往往能见到这样的设定:男主被先知告知了自己的死亡方式参悟《心经》中的三句话,消除人生的万般业障,因此只要避开这种死亡方式,男主就能挑战其他的极限。

在这里,主角实际上就是去除了对死亡一定的恐惧,但还未完成去除。

《心经》就更加直白,它直接说明每个人生来就是要死的,那么既然明知道死亡不可避,那么就应该坦然接受,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而不是一心沉溺于如何避免老去与死亡的情绪之中。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