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每逢年末总会有人整理出当年的网络流行语,我本人虽然对这些流行语不太感冒,但偶尔为了显示出自己没有脱离大众,也会跟一下风。毕竟,流行的网络语言基本代表了当下这一群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的状态,也是时代的一种标签。而最近最流行的网络语,应该就是“佛系”吧。

不知从何时开始,上个月或者这个月,只要一打开网络,“佛系”二字就铺天盖地迎面而来。最开始好像是一篇叫作“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的文章,然后众多词语前面就被贯上了“佛系”二字。不过回想起来,今年从“保温杯”开始,中年危机这样的话题就开始充斥网络心如止水是佛家思想心如止水是佛家思想,“丧文化”被反复提起,到年末竟就演化成了“出家”和“修炼成佛”这样看破红尘的话,跟七零八零后燃烧青春的态度好像截然不同。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佛系”二字最近成为一种有点儿时尚和小清新的网络流行词语,表面上看好像是年轻人开始信佛了,想要出家了,我甚至以为是佛教文化开始受到大众追捧。查了一下发现其实不然。网络上解释的“佛系”指的是在生活中“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也行,没有也行,与世无争”的一种状态。听起来好像也挺有佛教思想的,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仔细一看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以下让我们来看看如今流行的“佛系”二字延伸出来的众多词语的含义: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

佛系健身:私教?不用不用,跑步机上走走就很好。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佛系购物:能不跟卖家交流尽量不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绍,合适就买。

佛系养娃:出息的孩子不会多,童年何必那么苦。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佛系微博用户:“不发,不评,不转。不撕,不怒,不传。一切爱豆,皆是虚妄。种种谣言,过眼云烟。热搜热榜,不过梦幻泡影。明星劈腿,菩提静静吃瓜。自在刷新,欢喜圆如。随缘点赞,善哉善哉。”

佛系恋爱:“不撒娇,不吵架,什么都行,看你。”

佛系英文口头禅:“fine, .”

佛系读者:“看个标题,看个开头,看个结尾,算是看完了。”

佛系游戏:“赢了就赢了,输了掉段位也不难过就这样吧,下次再打上来就好了。”

佛系考试:“考过是缘,挂了是命。”

佛系涨工资:“顺其自然,一个人一生中的财富数量都是命中注定。”

佛系教育:“出息的孩子没那么多,童年何必这么苦。”

佛系追星:“远离纷扰,心如止水,慈悲为怀,万事皆空。不撕逼,Love & Peace. ”

佛系应聘:“想起来就投简历,记起来就去面试,遇到什么队友都随缘,错过都是缘,进了就是命。”

佛系小编:“默默追热点,不卑不亢。”

佛系单身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你的终会到来。”

...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佛系”二字的流行,甚至上了人民日报和BBC。

人民日报社会版出了文章:“也说【佛系青年】”。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文章指出:“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但作者同时也说:“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与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BBC(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前两天也出了一篇报道:《BBC对话中国正牌90后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极避世》,这篇文章除了阐述一下“佛系”一词是当下社交媒体热烈讨论的话题,也是中国年轻人们的最新标签,还提了一下“佛系”二字的来源,并通过找到一位真正的90后出家人将“佛系”和真正的佛家思想进行了对比。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BBC:“佛系青年”这个概念跟真正的佛家文化有关联吗?

僧范儿(被采访的90后出家人):外界是错误理解了“佛系”这个词。现代人对佛教文化认识浅薄,以为出家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但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开悟后的明了,是对一切事物不执着、淡然,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心态。

BBC:你在佛学院的生活是怎样的?

僧范儿:佛学院的出家生活比较规律,早上6:00起床早殿,7:20吃早饭,8:30开始上课,11:15吃午饭,12:30午休,下午13:45上课,16:45下课,17:30晚饭,18:30诵经,19:00开始晚自习,22:00休息。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关于“佛系”二字引起的网络风暴心如止水是佛家思想,网络上主要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人认为,佛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而佛法智慧蕴涵了无尽的人生哲理。年轻人能在浮躁的社会生活中向“佛系”转型,正是以一种平和心态面对生活的积极转变。“佛系青年”代表了如今90后的一种“低成就欲望”的特质。

但更多的却是批判的声音,认为这是年轻人消极面对现实的一种态度。这部分人认为,所谓的“佛系”不过是年轻人不思进取,或者为自己的无能和懒惰找了一个相对冠冕堂皇的借口。不少佛教人士或是佛教文化的学习者甚至跳出来积极避嫌,申明网上的“佛系”和真正的佛教文化可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遁入空门的人,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静止”,而是“勇猛精进,志愿无倦”(《无量寿经》)。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其实今天想加入一下关于“佛系”的讨论,正是想发表一下自己关于“佛系”的看法。“顺其自然”、“无欲无求”、“随缘”这样的词的确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但并不是说一切都是注定的所以我们就可以不努力了,不然修行的意义又在哪儿呢?另外,佛系讲“因缘”,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而生,“因”指的是主要原因,“缘”却是由自己把握的那部分。通过把握“缘”,从而控制“果”。

因此,我理解的佛教,应该是凡事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能多努力就多努力,努力之后的结果则要坦然面对。只有在自己尽力以后,才有资格说那句:“一切随缘”。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人民日报》里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毕竟,佛教从未教人消极避世,只是不要过度追求声色名利罢了。如若不是这样,又怎来的唐玄奘西天取经,释迦摩尼舍身饲虎、割肉喂鹰。毕竟,释迦摩尼创建佛教是为了世界和平,人人得到幸福智慧。玄奘和弘一等大师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给人类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不过,在网上叫嚣“佛系”的人,也不是个个都怀抱着“鸵鸟心态”,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白天也在努力拼搏奋斗,晚上说说“佛系”不过是对生活的一种调侃。努力过后,如果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倒也算一种和佛教沾了点儿边的心态。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今天是2017的最后一天,大家想要如何跨年呢?如果是佛系青年,那不如在家安安静静读书抄经早早睡觉。在这里想推荐一本特别“佛系”的书,其实是几年前就读过的,当时被种草之后也是强烈推荐给了身边不少人。不过不得不说,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好读,需要安安静静停下来边读边思考,花上一个月也是有可能(当时和我一起开始的另一位读者到今天都没有完成)。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这本书的书名叫《僧侣与哲学家》,是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先生所著的。以前听赖声川的名字都是因为看舞台剧,没想到他竟然是藏传佛教信徒,并且翻译了很多本藏传佛教相关书籍。这本书是关于一对父子的对话,父亲叫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也是著名的哲学教授和政治评论家。儿子马修·理查德,曾经是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系的博士,师从诺贝尔生物奖得主法兰索瓦·雅各布。拿到博士学位之后选择移居印度,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至今为止一直在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

父亲作为哲学家,对很多和科学相关的话题极为感兴趣,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因此,对儿子在拿到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选择出家这一决定刚开始也是不安和失望的。二十年之间,父子俩的关系并不亲密,但随着佛教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儿子有更多机会到欧洲旅行。在这过程中,父子二人决定开始一场对谈,关于“佛法与西方”。

在西方,佛教长期以来也是一种并不被大众看好的文化。虽然大家知道这是一种智慧,却怀着一种“被动”和“无为”的刻板印象。这本书透过一位西方哲学家和原本是科学家后来通过几十年时间对佛教学习研究的西方僧侣之间的谈话,向大家介绍了佛教和人文、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

“1996年5月,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

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和佛教僧侣马修·理查德

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

所谈涉及世界、文明、历史、生命、宇宙等等诸多重大话题

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对话

也是一对父子时隔二十年的重逢。”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这本书通过父与子之间的对话,主要是父问子答的方式,从西方科学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佛教思想的真谛,包括佛教对心灵的探索,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佛教将如何改变一个人,佛教和西方基督文明的接触,佛教的科学和政治,佛教和死亡等话题。

以下摘抄一部分书中的文字:

什么最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科学?心灵?金钱?权势?享乐?要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必须先问自己,人类最深切的期待是什么?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佛法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出,所有人在生命中寻找的就是快乐。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误会这句话表面上的简单性。在此,所谓的“快乐”不只是某一种舒服的感觉,而是一种满足,满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呼应我们最深的本性。这种快乐就是让自己知道,我们可以发挥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力,了解到心的真正和究竟本性。对一个懂得赋予生命意义的人,每一刹那就像一支射向靶的箭;不懂得赋予生命意义会感到挫败,会有无力感,甚至会令人走向最终的失败——自杀。

“快乐”的意义必然包含“智慧”。如果缺乏智慧,就不可能改正我们视为不快乐的主因——占据人心的持续不满足感。这种不满足感来自无法战胜心中的种种毒因——憎恨、嫉妒、执着、贪婪和骄傲。这些起自于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对“自我”概念的强大执着。快乐另外的必要因素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利他,爱和慈悲。如果我们周围随时有别人在受苦,我们如何快乐?我们的快乐和他人的快乐是深切连接在一起的。

初看佛法,似乎带有很多异国的情调。佛法的道路像所有伟大的心灵传统一样,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科学不但没有设定这个目标,也没有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可被观察的现象,再根据这些发现,利用现象来为我们服务。于是科学能够改进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的理想可以是活几百岁,而且有着完美的健康状况。但不论我们活三十岁还是一百岁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生命品质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变。唯一让生活过得真正有品质的根源,就是要让生命有内在的意义。

当我们决心走上心灵道路,我们必须检查,通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们有没有真正让自己从憎恨、执着、骄傲、嫉妒,以及最重要的,从制造这些自我为中心的无知之中解脱出来。这是唯一重要的结果。让这一切发生的学问绝对应该被称为一种“科学”,因为它是一种知识的形式,绝不是无用的资讯,而是真正的智慧。

你不要动,我来找你——“佛系”

如果以上的文字能吸引到你,那就将这本书加入新年的书单吧。毕竟,“佛系”二字绝不是不学习不努力就可以轻飘飘挂在嘴边的。出家人可不是每天闲着打坐,别人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了,用中文、梵文、英文、法文等不同的语言诵读和研究经书。听说北京周围的寺庙,清华北大的学历都算不上厉害......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好了,最后还是祝大家新年快乐,怀着感恩和充满爱的心,开心跨年。新的一年,祝各位都做一个真正积极向上的“佛系”少年~!!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