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

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 二(一)》

中国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吗,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武术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一脉相承,蕴涵着深奥的哲学思想,中国道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宇宙观对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天人合一”整体观筑牢了中国武学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庄子阐述“天人合一”,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安常处顺”、顺应“天道”、与天地相通,以及“贵生”、“为我”、“达生”、“忘我”的思想对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易传·系辞》对《易经》所包含的“会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作了哲学上的发挥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吗,阐明了“天道”、“地道”和“人道”会通之理。《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人和自然相通变化之理,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相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依为命,共同存在,和谐发展。《易经》是人类全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变化规律的总结,为古代儒家“六经”之首,群经之王。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是哲学、宗教、巫占、艺术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内所有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总结,具有“全部信息”的全息性和“无处不在”的包容性,乃为中国文化之本源,它是武术哲学、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根源。《易经》强调三才之道,即三才统一一个整体,三才虽各有其道,但又相互对应、相互联系,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也是一种内在生成的关系。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天人合一”是一个的古老的哲学思想体系,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具体体现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吗,它构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它的哲学思想是武术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武术的功法练习是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习武之道,以达到身体强健的目的,充分体现了武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特征。练拳时要合乎自然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合乎拳学的基本规矩即拳术修习的自然法则;以自然为特征的练拳思想的实质,就是拳术的修炼要以修为内劲为核心,以激发人体潜能,达到拳术修炼的最佳效果。中国武术所体现的“天人合一”、“和谐、平衡、有度”运动理念,与重视身体潜能的无限挖掘,体现出中国文化身份的独有特征。

“天人合一”理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及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老子河上公章句》:“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在宇宙范围内是本体全息的合一状态,“天人相应”原本就是人体具有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统一一个整体之中。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无为思想,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合,运用于武道,即“无为乃拳道无上之境界”,此诠释了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之理。武术顺应自然的思想基础也深受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的“天人感应说”的影响,注重宇宙事物的有机统一、自然协和、生生不已和整体观,进而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看做是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明确地解释了天体的演变和人体在自然力影响下的功能变化。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人体是宇宙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内部结构和运行原理和宇宙运行规律一样,天与人产生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太极图:“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周子全书·太极图说》),天数之道,顺者盛,逆者衰,这些思想形象化地表达了事物阴阳转化、相反相成的自然界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哲理。阴阳五行理论是内家拳的重要理论基础,五行是中国道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太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是内家拳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武术是体现中国文化传统哲学的载体,古代哲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武术在“道”和“武”的结合中,体现了丰富的哲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武术通过实践并结合哲学认识,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搏击功能发展到极致,同时修炼成能启发众生智慧去战胜苦难的高尚精深的内心世界。武术的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悟道观、道论、气论、劲论,精气神论、以及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尚武崇德说等,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光彩。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提示了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变化、运动之理。河络、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玄学理论,是传统武术的重要理论源泉和理论依据。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中庸》)。“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进一步阐明了修道之法在于“虚静”,“虚静”是实现武术道成与自然合一的必然要求。动与静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命题,动静学说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指导修炼和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如“内家拳”的文圣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肘捶等拳种,其每招每式从名称到架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拳理无不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内含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武术中的刚与柔、阴与阳、虚与实、内与外、静与动等理论,无不是体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道理。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中国文化侧重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要试图解决“修齐治平”、“性命双修”、“法身慧命”这一“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也是“天人合一”理论的体现。武术讲究“内外三合”的统一,(即: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协调配合,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武术的精彩就在于它蕴含养生健身及技击艺术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的哲理,无论任何一家功夫皆循此自然之法则。;天下武功,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理一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阴阳平衡互易的道家思想是构成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武术追求的永恒思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构建是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共产党员,武术世家,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

(公元2017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一丁酉年)【卢飞宏】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