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无用之用”对我们来说没有?

庄子的“无用之用”对我们来说没有?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篇》

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有这样一个人:他天天说着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话,似乎总是自相矛盾;自己的老婆死了,他却鼓盆而歌;别人要成为有用之人,而他却说无用乃用。他就是庄子。

对于现代人来说,庄子的一些理念都十分奇怪,其中最让人弄不懂的,就是他“无用之用”。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如果你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那么注定会被社会淘汰,那庄子的“无用之用”真的对我们来说没有用吗?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庄子的“无用。”

一.庄子的“无用”究竟是什么意思?

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行走到一座山下,看到了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在溪边高高耸立着,非常显眼。就在这时,庄子看到一位伐木者从大树旁走过去,他问这位伐木者:“为何如此高大的树木,你却视而不见,并不砍伐呢?”

伐木者瞧了一眼大树,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这是树的木头是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制作船会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又太容易腐烂;用来当器具,又很容易腐烂,这种无用之材,砍它何用?”

庄子听后,不由得大受启发,他对弟子说道:“这棵树正是因为毫无用处,所以才得以终其天年,这正是‘无用之用’。树无用,所以没有人砍伐;白色额头的牛、长了痔疮的人,巫师认为是不详的,所以避免了被献祭;瘸腿的人,因为无法站立,所以避免了上战场,最后可以颐养天年。”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1. 什么是无用

对于庄子所提出来无用的解释,他拥有很多层不同的含义:

一. 对人为之用的否定

就像上文故事所说一样,当人或物对于他人有利用价值之时,则产生了用处。而这种用处会损害自身,比如被砍伐、被杀。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为了讨好别人,故意违逆自己的天然生长,就会因为有用而丧失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们应该把生长控制在自己自然的边界内,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做一个‘无他用之人’。

二. 有用与无用共存

我们以城市里的树作为举例。树本身的作用,或者说价值是什么呢?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树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美化环境,能够防风固沙,吸收废气。这几点正是它的有用之处。那么它的无用之处是什么呢?是它不能被拿来当做建材,也不能砍伐。这正是它的无用之处。有用与无用共生共存,就像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样。它的无用之处给有用之处提供了价值,让它顺应了它本身的使命。

三. 有用中包含了无用

有用自身所包含的无用,就是指一件事物在它能够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不能做另外的事情。

我们假设有一张白纸,你可以选择在它上面涂写道家思想顺应自然,也可以选择将它折为纸飞机,但它被用来做一件事的时候,另一件事它就无法做了。

当我们选择在纸上涂写的时候,它可能会成为一幅画,也可能成为一幅墨宝,但如果它被涂写之后再折叠,那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变得不伦不类。

当我们选择把纸折成专业的纸飞机的时候,如果你在上面作画或者写字,那么纸飞机本身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无法飞的很远,同样也变得不伦不类。

所以,有用中的无用就是指当你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无法做与之对立的事情,如果非要兼顾,就会变得不伦不类。

四. 无用是世界的本源

庄子所说的无用,不仅仅是顺应自然,更是对有功利心、世俗化的有用进行否定。当我们顺应自然本源的时候,世界会给你助力,让你成为原本应该成为的人。不为世俗只用,是为无用也。

五. 无用是为了寻求本真

《庄子·齐物论》里曾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子綦日:‘……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庄子所说的丧我,就是指忘掉肉体,忘掉意识,任由自己的潜意识在流动,从而体察自己最本初的想法。

当你让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变得‘无所用’,就可以体会到自己最本质的模样。这种‘无用’的状态是全然的敞开身心,顺应自然与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总的来说,庄子并不是追求事物表象的‘有用’或者‘无用’,而是追求事物本身的性质是否与它的天性相契合,是否展示了自己的本真。

二.庄子为什么会提出“无用之用”这样的思想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会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我们接下来来看看庄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想法。

1. 时代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他和孟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同时也是惠施(惠子,名家代表人物。)的好友。根据记载,庄子最初是师从裘氏,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不再学儒,转而师从子綦学道。在当时,由于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飞速的发展,导致各国之间相互碰撞,战火不断。从而也促使了各种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生长。

当世界上充满了战争,那么总有人会希望和平。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各国征伐中不断地思考,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国家都跟随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那么这个世界会有多美妙。

他认为,人之所以变得不幸,就是因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需要顺应人自身内在的本性,做“无用”之人。

在那个时代,有人追求功名利禄,就会有人追求顺应自然。而庄子就像是应运而生一样,他成为了对人本性和自然思考的集大成者。

2. 道家的思想

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墨家兼爱、非攻;名家善辩、论名实......各种思想流派的诞生,自然也少不了道家。春秋时期,道家大成者老子讲古老的道家思想进行总结,完善了道家的理论体系。道家学者主张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法自然、大道无为、阴阳相济。

到了战国时代,道家的思想达到了兴盛的时期,光是道家内部的流派就有很多,老庄学派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师从道家的庄子从道家体系中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庄子的“无用之用”对我们来说没有?,他认为“道”并非虚无缥缈的,而是并且著书十万字来明辨老子的主张。

在老庄学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道家“自然”、“无为”、“合一”、“忘我”等关于哲学的思考与论述。有了当时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再加上道家的思想熏陶,庄子会探索“无用之用”自然不意外。

3. 庄子的经历

庄子的祖上曾经是楚国的贵族,但是由于躲避“夷宗”之祸,庄子祖上迁居至楚国蒙地。据公认的推测,庄周在楚国公族作乱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

在宋国出生的庄子在幼年时期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这造就了他渴望和平、渴望获得幸福。由于是迁居而来,自然传统和习惯于周围的同龄人不同,甚至会被歧视讽刺,所以庄子养成内向的性格也不意外。

同样道家思想顺应自然,庄子祖上是贵族,他的家庭教育中定然少不了文化的熏陶,所以在他8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儒家思想。

可是早年间的经历让庄子对于儒家思想产生了疑惑,既然自己祖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为什么战乱不断,为什么自己的家族会流落到异国他乡?

带着这样的疑问,庄子接触到了道家。内向的他深深地被吸引了。他认为如果人拂逆自身的自然情况,向着不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那么就有违“大道”,一定无法获得幸福。

希望获得幸福的庄子庄子的“无用之用”对我们来说没有?,投入了道家的怀抱道家思想顺应自然,同样也追求“道法自然”、“大道无为”。而“无用之用”正是他对于自然的理解。

三. “无用之用”对于当代的启示

那么无用之用对于现代的我们就一定毫无用处了吗?自然不是的。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因材施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这一类的话语。我们上面曾经说过,庄子的无用之用,是要让人顺应自己的天性,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去成就自己,而不是在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做“无用”的努力。

对于我们来说,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去深挖、耕耘,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在不适合的领域事倍功半要强太多。

有的人好动,但非要坐下来写文章,自然无用;有的人好静,但非要活跃在社交场合,自然无用。每个人的性格导致他天生所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找到适合的领域,深挖下去,这才是庄子“无用之用”对于现代的启示。

四. 结语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哪怕一生清贫,但他终究追寻到了自己内心所想要的快乐与自由,而他的“无用之用”正是他所追寻自然的一种方式。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