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不等同于语文,国学的魅力何其之大,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博大精深

国学不等同于语文,国学的魅力何其之大,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博大精深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前言

在还没有接触国学这门课程前,我就将国学和语文混为一谈,我一直以为国学就是语文,就是简简单单的读背记,经过将近一学期的认识,我才认识到国学不等同于语文,国学的魅力何其之大,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语文是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所以说,国学和语文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国学不等同于语文,国学的魅力何其之大,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博大精深,在学习了国学课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有些坐井观天,根本没有了解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简单的来说,我们学习国学,不但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使我们有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心见性。

《国学》开堂第一课并没有直接讲述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让我们了解开设《国学》这门课程的意义,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结合,我想这也是能够吸引我并让我爱上它的地方,不再是像曾经语文那样只是浅层次的学习文章内容让我们读背记,而是这样通俗易懂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从我个人来说,就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关于信仰,一个人可以没有理想,但却不能没有信仰。中国的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不等同于语文,国学的魅力何其之大,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但是到了如今我们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够拾起文化传承和古代经典名著,我想大多数都不了解国学的本质和内涵,这就是文化传统与时代的断裂。因此,我们不但要有自己文化的信仰,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做人的立身处事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信仰。

其次是对国学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理解,课本开篇序言便讲到国学的目的,便是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我想这就是国学的意义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课文开篇便讲到孔子,也就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当然,对于孔子,我们都有大概的了解,他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被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虽然孔子的政治生涯非常的曲折,但他所秉承的思想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这就是三者的不同。孔子的核心是礼与仁。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人们,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礼治。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更体现了儒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后便是对于学习的理解,对于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古人早已有认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朝哲人王充的理论,近代英国学家培根也强调这样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而古代孔子早早的便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学习应该是海纳百川。国学经典里的知识就像陈年佳酿一样,越品越有味道。也就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经得起品位,经得起时光而传承至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负。因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更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

最后对于仁、孝、君子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仁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懂得仁的益处能够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告诉我们,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合理科学的判别喜爱别人憎恶别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甚至为了追求仁德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杀身以成道。

孝道历来就是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之一,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友爱兄弟。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也要敬爱兄长。古语有“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而一个人是否有优良的品德,首先要看他是否以孝为先为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何以别乎?”当然孝顺父母不单单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陪伴,父母养我长大,我陪父母变老,陪伴就是给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重视以内在的道德约束的力量 规范个人言行及集体和国家的作为。而这种文化必定以人为载体,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这类人便是“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于“仁”、“知”、“勇”,修身、齐家、治国皆有涉及。可以说君子就是品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一类人。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君子,但我们可以向君子靠齐。君子的观念对现在也深有影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不仅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习惯,更能时刻提醒我们是否合乎君子之道。

可以说国学不单单只教会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一些经验和道理,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汲取修身、做人、治学的道理,也会教会我们如何去孝顺父母,团结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更能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