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作儒学的弊端(1)_光明网(图)

叫作儒学的弊端(1)_光明网(图)


叫作儒学的弊端(1)_光明网(图)

儒学的弊端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叫作“文化复兴”。我弄不懂复兴的含义,不知要复兴什么,复到何时。

2011年12月7日,《中华读书报》第7版刊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丁伟志先生的一篇题为《复兴儒学的老路是走不通的》的文章。他明确指出:“近代历史上不断出现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人……现在的‘国学热’中也有一股潮流,将新文化运动定性为绝对的‘反传统’,认为打断了割裂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所以现在才要继往续绝,复兴旧学。对于这样的构思,实在不敢苟同。”丁伟志的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所谓“复兴”就是要复兴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旧学,重走旧学的老路。大家都知道,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旧学”是儒学,所以很显然,所谓“复兴旧学”就是复兴儒学。于是“有人认为儒学是救国的唯一良方,中国文化的复兴乃至世界文化的复兴都要靠儒学”。丁伟志在谈话中明确反对复兴儒学,认为“这种见解显然是与文化现代化的潮流 叫作儒学的弊端(1)_光明网(图) ,与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儒学里没有政治上的民主观念,没有经济上的发展生产的内容”。他主张“最为急迫的应该是恢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非常重要的启蒙运动”。丁伟志的观点让我欣然有吾道不孤之感。

我近20余年来在许多文章和著作中反复谈到,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由于国民党的专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左”的教条主义的影响,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至今连五四的核心思想——个性解放,人们都不敢大胆谈论,启蒙维艰。所以,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解放人的主体性,走民主、平等、自由的道路。我对儒学主要持批判态度,但我的许多论述都没有像丁伟志的观点这样同反对“复兴儒学”联系起来。原来 叫作儒学的弊端(1)_光明网(图) ,现在有些人讲什么“复兴”,实质是想复旧,是想复兴旧的儒学。历代封建王朝,一旦取得了政权,都要尊孔、尊儒,因为孔子儒家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最有利于从思想上统治老百姓。

儒学,若就汉武帝用董仲舒策孔子与儒家哲学梁启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来说,其为历代封建王朝扼杀中华儿女的自我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工具,是一种统治老百姓思想之学,阻碍了中华文化前进的历程,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就不多作论述了。(尽管其中也有不少可贵之处,特别是王阳明之学。)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之学,则因《论语》中有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需要做点说明和分析。

孔子思想中最具普世价值、最广为人们宣扬的,在于“仁”的学说。他把西周以来专属于氏族贵族的“德”转化为一般人的秉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就承认了人人皆有“相近”的本性,这本性就是“仁”,即“爱人”,所谓“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是也。孔子由此而把“仁”的具体内容规定为“忠恕”(《论语·里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博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等。这种普遍的爱人之美德,为人人所有。而且孔子还强调“为仁”要从自我的真情出发,而不是靠别人。(如《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甚至还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之类重视自我之独立自主性的言论。孔子的这些言辞有普世价值,甚至是永恒价值,所以人们今天仍多引用,不觉过时。但我们是否可以根据这些言辞,就认为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达到了具有普世价值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水平呢?这就要联系孔子的其他更多的、更核心的言论来解读。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在孔子那里,其具体含义是指周礼,即氏族贵族的等级之礼。“仁”者必须抑制自我的个体性、独立性(“克己”),以服从旧的贵贱等级制,才能立足于社会;否则,“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孔子讲“为仁”,既要“由己”,又要“克己”,说白了,无非是要人自觉自愿地(“由己”)抑制自我(“克己”),以服从贵贱等级制之礼。孔子维护贵族统治之心,何其真诚乃尔!下面我们且再看看他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谈话,和乐而率直;同上大夫谈话,诚恳而不阿。君主到了,恭谨而心中不安,做出行步安详的样子。(《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一进朝堂的门,就做出谨慎而害怕的样子,好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不站在门中间,走路不踩门槛。走过君主的座位,连面色都端庄起来,脚步也加快,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似的。提起衣服的下摆走向朝堂孔子与儒家哲学梁启超,做出谨慎而害怕的样子,憋着气好像不能呼吸似的。一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便放松了,怡然自得。等走完了台阶,就快步向前,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座位,又恭谨而不安起来。(“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如此等等。如此形态和心态,除了表现孔子深深崇奉以贵贱等级压制自我的独立自主性的思想之外,尚何民主、自由、平等之可言!大概也就是根据此种心态,孔子明确说:“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论语·阳货》)对居下位的人说居上位的人的坏话,孔子竟达到厌恶的程度,何其谄上而骄下也!孔子为何不恶居上位而讪下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扼杀“居下”之平民自我的自由、民主,显而易见。(关于那种为了维护孔圣人而对这句话所作的另一种断句法,这里暂不置评。)从这里,我们实在找不到一点孔子思想中民主、自由、平等的踪影。联系到孔子“匹夫不可夺志”的美言,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某位“居下”的“匹夫”有坚决的“讪上”之志,孔子是恶而夺之呢,还是大加赞美呢?

我以为,孔子在说“博施济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匹夫不可夺志”之类的美言时,倒不一定都具体联系到了他的这些崇奉贵贱等级制的思想。他的这类美言的确可以看作具有普世价值的美好理想,我亦认为可以继承和弘扬。但无论如何,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他的严重的压制自我、崇奉贵贱等级制的思想只能使他的美好理想成为幻梦。而且更根本的是,从孔子思想的整体来看,他的崇奉贵贱等级制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那些美好理想的方面却受到贵贱等级制思想的压抑。

中国传统的看法是,一提到儒家,便把孔子和孟子连在一起。实际上,孟子与孔子有大不相同之处。孟子虽继孔子之后而大谈“仁”学,但他多有独立自我和平等的思想,与孔子的贵贱等级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孟子的“民为贵孔子与儒家哲学梁启超,君为轻”,“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章句下》)等,表达了一种独立自我的气魄和不分贵贱的平等思想,比孔子“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之类的卑下形象和心态,实有天壤之别。我主张,讲儒学,要把孔子和孟子区分开来。

所以我认为,孔子的儒学,从整体上看,是统治平民老百姓思想之学,缺乏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我们不能以复兴几千年前的孔儒之学来振兴当今之中华文化。

要振兴中华文化,走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除了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精神之外,还要继承和发扬其所提倡的“科学”精神。孔子的思想根本不注重对自然物的认识,而只“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他不像“别家”那样“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68页,1944)。孔子思想重在讲成“人”之道,实即养成为贵贱等级制中的统治者服务之人,不重成“一家言”,因而也不重科学。我在《〈论语〉与〈老子〉的一点比较》一文(《人民日报》,)中已经讲述了这一点,兹不赘述。梁启超说:“国人……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7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这种不重自然科学的传统,实源于孔儒,更早则源于西周的“学在官府”,学术、文化为贵族统治者所垄断,有了权也就有了知识学问,而其所讲的知识学问也皆“政教典章”之学,旨在号令时人,毫无对自然之认识,更无一家之言。梁启超说:“学问非一派可尽……万不可求思想之统一,如二千年来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同上,182页)今之为学者,若仍蹈两千年之旧辙,冀以复兴儒学走思想一元化道路,来振兴中华文化,必将南辕而北辙也。

处当今之世,要继承和弘扬孔子儒学中某些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就必须把它们同当今时代的多种文化思潮结合起来考虑。我国学界早已在呼唤此种结合,但对于如何结合的问题,却缺乏具体的论述,这是值得我国学界深思的一个问题。

标签: 孔子儒家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