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与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意义与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与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意义与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建立及其得到承认并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不是偶然的,不能仅仅用米丁,或者再加上斯大林的个人因素来解释。就直接的层面上看,体系的出现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后苏联各级党校和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相关教材大量涌现。大家都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内容、名称互相有很大区别,理所当然地会出现建构一个理论界普遍接受的统一体系的要求。多年的研究和教学也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不断深化,为消除分歧建构体系创造了条件。体系的出现,水到渠成。然而仅仅这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与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解释它的意义与特点。

这一体系在苏联的建立,背后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对此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样的研究与教学本身又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理论斗争的迫切需要。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唯心主义占据着苏维埃俄罗斯和苏联的哲学舞台。大学的哲学系或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由反对布尔什维克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担任。这些人手中控制着《哲学、心理学问题》、《俄罗斯思想》等5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刊物,另有数十种文学、艺术、法学刊物刊登他们的文章。直到1922年,莫斯科有私人出版社220家,彼得堡有99家。哲学学术机构主要由他们把持,而且活动频繁。仅隶属于彼得堡大学的哲学学会,1921年一年就举行了14次学术活动。为占领意识形态舞台,捍卫革命成果,列宁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18年组建“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科学院”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下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同年大学取消入学考试,向工人农民开放;1919年开始组建党校和共产主义大学;1921年组建“红色教授学院”,这一年的3月,列宁亲自签署法令,一切大学都必须开设政治课,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史、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政治制度、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的生产与分配;1922年,在列宁的推动下,160多名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包括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被驱逐出境。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

第二,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出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首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问题。社会主义革命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有重大不同:它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及相应的思想观念在旧的制度中已经成熟以后水到渠成的社会变革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与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意义与特点,而是先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然后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在革命中夺得的政权,人为地把这一设想变为现实。能不能从理论上为革命的合理性、正当性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所在。论证的主要依据,不是别的,是唯物史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著作中一再强调,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不再是道德诉求,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由空想变为科学。

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问题。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斯大林,都把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实现了共产党对全部社会生活的高度的集中领导。为什么人们应该接受这种集中领导?苏联共产党的回答是:因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规律,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因而共产党的集中领导,包括它制定的经济计划,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服从共产党,就是服从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而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里所体现的,也是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涉及的只是人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它应该与一个宏大而完整的世界观相一致,这一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以强调世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可知性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就是“替天行道”: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了社会历史规律,自觉地创造条件使这一规律发挥作用,从而促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早日实现。斯大林在他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说:

既然我们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是具有客观真理意义的、可靠的知识,那么由此应该得出结论: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也同样可以认识,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成果是具有客观真理意义的、可靠的成果。

这就是说,尽管社会生活现象错综复杂,但是社会历史科学能够成为例如同生物学一样的精密的科学,能够拿社会发展规律来实际应用。[[9]]

可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也是苏联整个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

第三,这一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苏联社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17年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到1936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是苏联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政治、经济领域消灭政治反对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了党的集中领导权相一致,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得不到苏共中央和斯大林认可的思想观念也一概遭到批判否定。在哲学领域,经过把反对苏维埃政府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驱逐出境、批判机械论派、批判德波林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与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意义与特点,哲学成为接受党的领导的一条战线。批判唯心主义和为党的方针政策作论证是哲学的使命。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有统一的立场与完整的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只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具体环节而已。

第四,这一体系的建立也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的出版情况有关。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但在苏联哲学形成时,已经公开出版因而人们所能见到的主要是恩格斯的哲学著作,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是《反杜林论》。马克思最具特色的哲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1932年已经在苏联以德文全文发表,但是除语言障碍外文字晦涩难懂,其中的思想对于米丁等红色教授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讲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即使是斯大林,也不具备领会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哲学素养。他们只能通过《反杜林论》等恩格斯的著作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如所周知,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至于列宁,部分地也包括普列汉诺夫,更是只能以《反杜林论》等作为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来源。

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上述背景至关重要。[[10]]这一体系能够为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上述背景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意义是主要原因。[[11]]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