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佛教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主体引言(图)

关键词:佛教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主体引言(图)


关键词:佛教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主体引言(图)

(第一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发言论文)

摘 要佛教《法身偈》和《杂阿含经》相关文献指出,所有事物的产生是因缘和合的。相应于此,当代主体间性精神分析提出,第三主体是由分析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产生和演变而成的。结合佛学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的共同性,构成对精神分析实践历程认识的扩充。第三主体作为精神分析过程的点,是基础于因缘和合及其因缘变化而产生、存在、澄清、领悟、共振、结束、离开的。这一哲学及其描述的过程逼真地引导分析师以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所发生的历程,而去进一步和来访者共同体悟精神分析的历程和情感,为精神分析建立更为逼真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因缘哲学 主体间性 第三主体

引 言《易经.系辞》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当代精神分析相遇亚洲哲学、文化时,自然而然地符合这一原则。主体间性(, R. D. & , G. E)、第三主体( Ogden)是当代精神分析思潮的重要部分,同时这一思想与佛教因缘哲学之间有重大的类似性,佛教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联接,有机会帮助分析家更完整地理解精神分析互动的过程和本质,并对精神分析中随机性等的问题给予临床的关注。

佛教因缘哲学原始佛教典籍记载对因缘哲学的阐述,“尊者摩诃拘缔罗()答尊者舍利弗()言:尊者舍利弗! ……如是,(苦、乐、舍等三)受」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而有。”这段对话的意思表述道,有苦、乐、中性三类感受,它们不是自己发生的,也不是由他者发生的,也不是同时由自他共同发生的,也不是没有因由发生的,而是由各种条件的聚合而出现的现象。

在另一个佛教著名文献法身偈记载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即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的聚合而生起,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的消散而坏灭。我的老师乔达摩,经常做这样的教导。在佛教因缘哲学阐述中,一粒树种子能够发展成一颗大树,并非一种线性因果能够说明的。这一过程还包含阳光、氧气、阳光、水分、周边环境等等各种复杂的条件,只有这些条件充分了,从种子到大树的过程才会发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其他不相关的次要因素,例如水分,在相关充分条件中,同时也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事物的发展远超过我们线性因果的臆测。

在佛教传统中,因缘哲学一直占有核心位置。不论其学说及其禅修,都是围绕对因缘哲学的认识展开的。

主体间性与因缘哲学的视角“阅读行为包括一种远远更具私人性质的相会形态。做为读者的你,必须允许我占据你,占据你的意念和心理,因为我能够吐露的心声,只能是属于你的在阅读体验中,形成一个第三主体,它不能被还原为作者或读者。第三主体之创造是阅读体验的实质,并且也是精神分析体验的核心”。( Ogden, 1994, pp. 1-2)美国精神分析师托马斯•奥格登提出临床互动过程中主体间性的现象。主体间性的第三主体可以协助精神分析家在临床互动中更敏感地发现信息,增加其敏感度 关键词:佛教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主体引言(图) ,扩展对病人的理解,因此十分重要。

观察奥格登对第三主体的阐述,会发现第三主体的本质很类似因缘哲学对事物的描述。虽然奥格登的描述带有含糊性,而没有达到因缘哲学所阐述的精准性。

从因缘哲学来理解,第三主体,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而有,而是有因有缘而出现。病人和分析家之间的互动,并非分析家和病人之间没有影响,也不是分析家单向影响了病人,也不是病人单向影响分析家。影响其实是分析家和病人共同造作的产物,这种影响及其产物正如树种子譬喻中阐述的,远具有比一般线性因果臆测更复杂、更非线性因果的特性。这样的视角让精神分析家有一种更为广阔的敏感度面对分析的互动过程。

同时,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咨询所带来的来访者的痊愈,是分析家与病人在他们的背景中共同努力创作,并伴随着某些随机性的因缘作品。

案 例个案H先生,成功的商人,但因为弥散性的抑郁感接受心理咨询。

在分析早期的某个回合中,突然提出一个“飞行”的幻想,咨询师没有能够立即理解明白这个幻想的意义,由于当天分析已经结束,所以没有在意这一回应。H先生的联想自然有其道理,但突然呈现在当下的背景中,显得突兀。尽管传统的说法有可能说这时出现这个内容是必然的,但我更愿意将这次现象视为某种当下随机性的自由联想。虽然这一随机性内容又是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引申到类似的过去式中来理解。

但当H先生走出门的瞬间,咨询师内心生起一种遗憾,这是一种对于失去的哀悼。这里当然也可以考虑H先生的过去历史中遗憾的反移情。但这一思考在当前框架下,被限定为一种假设。因为简单地去套用反移情理解的公式表面上似乎产生了理解,但这一理解有可能是生硬和强加的,同时这样的认识可能阻止对“飞行”幻想继续开放探讨的可能。咨询师于是退后一步,接受了这一回合中不足的过程,准备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等待接下去的发生而随机做适当地反应。当咨询师放下的时候,他感受到友谊的感受,这是一种非自、非他、非自他、非无因的第三主体的感受,突然明白了H先生可能要传达一种密友转移关系的分享。

在下一次分析的开始,H先生开始说起上次虽然他离开的时候似乎是高兴着的,但是当他走到电梯口,他内心出现了许多愤怒,因为咨询师没有能够理解他的分享。咨询师接着H先生的谈话,提及自己在H先生上次出门后的自由联想,在事后理解了他试图分享的喜悦,并且为此表示抱歉。这一开放的态度使H先生觉得被理解接纳了,随后身心放松下来。。

在此之后一段时期,在某次咨询中,H先生说起一些无聊的事情,咨询师觉得分析空间中存在一种很莫名的感受,并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H先生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某次咨询时间,咨询师感受到莫名,联想自己在个案前并不觉得疲惫,只是和H先生在一起,才又出现莫名感。这种莫名感显然是病人和咨询师的互动造成的,虽然它的产生可能首先来自H先生的影响。

咨询师于是聚焦当下的面谈事件让自己身体有什么感受,发现胸口位置有一些轻轻的感受,但不知道怎么命名这些感受。当注意这些感受时,感受中出现淡淡的一个词的声音,“无聊的生命”。当咨询师继续在倾听H先生的同时感受无聊的生命时,这个内部的词汇突然转变为一个新的词汇“感伤”。咨询师的自由联想中浮现了一副场景,H先生在国外的一个小餐厅中洗碗。咨询师产生了一个内部的振动。这时候,一个由然诠释的起点开始产生了,于是咨询师表达出“感伤”这个词汇。H先生被振动了,他开始陈述自己的家庭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代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冲击,自己插队落户的经历,在全国恢复高考后高考成功,之后到国外,但在国外的早期由于语言等等问题只能在一个小餐厅洗碗赚生活费,之后经历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发展出现在的成就,一种历历在目的对生命的感伤涌现出来。在这个回合之后,H先生的心开始柔软了,分析向前推进了。这个诠释到达的点可以看作是病人领悟的条件开始具备而产生的,它不是必然的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但只要有足够的条件聚合来支持,那么新事物就会在临界点产生突变。

在这里,咨询师也有机会重新理解H先生的“飞行”幻想,这是他对生命某种预期的幻想。同时,咨询师对H先生“飞行”幻想共情失败及其修复的过程在此时显示其作用,如果当时的修复工作没有实现,那么之后的精神分析工作又可能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因缘的次要条件这里其实占有重要的决定性位置。

因缘哲学在这个案例中,给咨询师提供了更有弹性的空间和更加开放的场景,来理解H先生的生命。“病人和我们不仅是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这些 关键词:佛教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主体引言(图) ,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或是我们所制定的条例以及现在到达的结论,甚至不仅是我们已知的一切。”(Bill,2008)因缘哲学视角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支持咨询师在更加实际和灵活的态度中工作。

结 语佛教因缘哲学,在过去一百年中,在亚洲曾经遭遇误解而被忽视。但当东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相遇的时刻,它的价值应当被重新发现。

因缘哲学与当代主体间性精神分析、复杂性理论具有相关的联接点,可以协助描述精神分析的人际互动真实过程,并且比一般的理论有更好的临床适应性,对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是很有帮助的哲学背景。当然,其中更多的细节,还有待精神分析家或者心理咨询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去尝试、发现、拓展。

另一个因缘哲学所蕴含的重要命题——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中人际关系的无常性——值得进一步认真而广泛的讨论(徐钧,死本能与无常,2009)。因为深度的精神分析是需要包含对生命现象——特别是生死本质——无常的洞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的聚合而生起,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的消散而坏灭,也就是一切事物现象因因缘聚散的生灭是一种深刻的自然规律——无常。

参考文献

1.《杂阿含经.二八八经》

2. 觉音 著,叶均 译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3. Nancy , and Self ,,Self News

4. J. , Made Easy, 2007 for Self

5., G. and , R. 1984 of : in , N.J.: Press.

6., R.D. (1988), , , and . . ., 24:331-337

7.,The and of " 2008 for Self

8. , R.D. (1999), The of and the of life: A , . Vol 16(3), Sum 1999, 464-468.

9.徐钧,死本能与无常,第二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转载于中国自体心理学网站

- The End -

为你推荐曾奇峰、申荷永、丛中、张沛超等10位大咖教学零距离观摩咨询个案,提升咨询技巧限时特惠59.9元,订阅从速


关键词:佛教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主体引言(图)


关键词:佛教因缘哲学与主体间性精神分析主体引言(图)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