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

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 “道” 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著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道家哲学观点,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 “谦” 、“弱” 、“柔” 、“心斋” 、“坐忘” 、“化蝶” 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道家讲究 “人天合一” 、“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 、“乘天地之正道家哲学观点,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有学者认为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道家哲学观点,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