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图)

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图)

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第 PAGE 1页,共5页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文章摘要】自老子创立道家以来,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影响中华文化千年之久,有关“道”的人生哲学也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道家智慧蕴含着大量对人生的洞察与探讨,即使放在现今社会来看,也有相当强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老庄哲学中体现的人生智慧,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道家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关键词】道家;人生观;大学生导言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以一本仅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同时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然而仅仅就是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幅散出无数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典名句和哲学道理。由此看来,即使道家从创建时间上来看已是封尘之物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其思想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却是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对道家的人生哲学进行探讨和研究,也是意义深远的。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若能就道家思想而“取其精华”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必能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道家的人生哲学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从人的自然性着眼,视人文礼乐为对自然和人类本性的破坏,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通过效法自然,返朴归真,以实现精神自由的逍遥人生。

自然无为,安时处顺 “自然”和“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理论重心。“自然”,是指不加人为强制的本然状态,是不着人为、自然化生的意思。“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解作顺应、尊重客观规律,不强作妄为之意。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家对社会和自然的洞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视觉和冷静的态度。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一直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他本身具有的可能趋向而运行。而“无为”的观念则是对“自然”益于的写状。这一观念运用到统治者身上,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已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对于人民来说,是让他们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另外,还可以从养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为顺合生命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可见,“自然无为”四字看似平凡,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人们去挖掘和思考。物极必反,贵和有度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而事物对立的双方又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道”的永久不变的运动规律。正因为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为了避免事物向不利的方面转化,故必须防止走极端,做到“贵和有度”。

“和”即和谐,“有度”即适度不过分,这四个字即是说:要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分的行为,以保持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才能防患于未然。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1] 《老子》第九章大致意思是万物不能长久,功业既成,引身退去,是自然的规律。中国历代官场上的许多智者都信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两句话。正因为认识到这种祸福相倚的关系,并能预作安排,所以能够明哲保身,避免灾祸。范蠡隐退做富豪、文种痴迷终被害;张良装病学神仙,韩信功成身遭诛。历史上种种事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诚然,以当今社会来说,“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规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且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的人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贵和有度”这一思想确实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为人处世原则,时刻提醒我们做事不可极端、凡事[1] 《老子》第九章柔中有刚,以柔胜刚 “柔弱”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认为,“柔”是制胜与成功的关键,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处于上位。就好比石头坚硬,水滴柔软,但水滴可使坚石为之洞穿;蝼蚁柔弱得微不足道,大坝坚硬得与滔滔洪水相抗衡,但柔弱之蝼蚁却能是大坝千里溃决——简而概之,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2] 《老子》第四十三章[2] 《老子》第四十三章中华文化中对于“柔”与“刚”的有着深湛的辩证认识,老子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老子的“柔弱”观包含着以柔克刚、刚中有柔、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等许多丰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万物需以柔渗刚,以柔化刚,才能制胜成功,始终充满生机。作为个体,每个人总希望能成长起来,强大起来,这是由柔弱而至强大;但坚强如转为刚愎,或变为逞强,则祸根已伏,与“死之徒”相去不远。世上有无数事例可以说明这一道理,但是这一道理又为无数人所忽视。需要强调的是,老子所说的柔弱,绝不是要人们软弱无能,而是处世立身行事要柔顺天道,迎合事物发展规律,不是硬拗乖戾、刚愎自用,而是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崇俭节欲,力戒奢侈道家将俭啬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 《老子》第四十六章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俭啬是“有国之母,可以长久”[2][1] 《老子》第四十六章[2] 《老子》第五十九章道家引导人们超然物外,不为追求财富或物质享受而苦恼。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不与物迁”[3] 《庄子·养生主》,“不为物累”[4] 《庄子·山木》,才能保持崇高的节操,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在这方面,深谙道家哲理的苏轼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3] 《庄子·养生主》[4] 《庄子·山木》[5] 苏轼《超然台记》道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启示安时处顺,豁达乐观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强调的是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应该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

放在今天看来,就是要懂得安时处顺,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率性而行这一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倾向,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但需要指出的是,率性而行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发展自我,否则很容易会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及竞争激烈的现状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图),也要求人才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如何在逆境中自处,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在社会竞争中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图),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胜则趾高气扬,败则垂头丧气的人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的问题。而道家所倡导的安时处顺、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恰好为这一命题提供了思想营养。张驰有度,劳逸结合贵和有度思想是一种整体观念,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重视事物之间、事物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平衡。这种整体观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无启发意义。如今,大学生因学习、情感、家庭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自杀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已数见不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是一个人处于朝气蓬勃的时期,情感丰富是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但是,一任情感奔腾倾泻,而不以理性对其加以节制,就有丧失理智,行事走向极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牢记物极必反的警语,掌握和谐有度、适可而止的原则。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劳逸结合的处事方法。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此类情绪一旦处理不慎,就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生理上的疾病。而劳逸结合,提倡的是学习(工作)与休息的合理交替,从生理上来说,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处事效率,从心理上来说,也能适当的缓解紧张、抑郁的情绪,让主体得到一定的放松。故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大学生都应学会劳逸结合,在不过度放纵的前提下,定时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憩。以退为进,克己谦让“柔”可以理解为“以退为进”。在很多情况下,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热衷于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这对自己的发展未必有益。因为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正处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退守苦学才是关键。因此应该抓紧宝贵的四年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扎扎实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也许不会在短期内速见成效,但却为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让人终身受益。

同时,“克己谦让”也是“柔”的表现。谦下、宽容和尊重他人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具有教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群体凝聚力的不可缺少的强化剂。因此,吸取道家“谦让”的处世之道,能帮助我们更明智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更豁达地对待个人利益。勤俭节约,理性消费道家崇俭抑奢的原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已经程度不一地受到奢侈消费、腐败现象和堕落行为等的伤害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他们脱离自身经济能力,在价值观念上发生错位,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节俭朴素为寒酸,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荒废了学业。这是一种十分不理智的做法。要知道,奢侈消费所带来幸福感是短暂的,物欲的满足解决不了精神上的饥荒。因为感官享受只是低层次的需要,而要满足自尊、自我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行为主体必须向外付出,必须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令人精神充实。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注意力放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付出和贡献上。总述大学是连通校园和社会的窗口,作为大学生,我们难免会暴露在一些腐朽、颓废或消极的文化当中。长期耳濡目染,很容易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思想或理念来支撑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在求学之路上摒弃迷惘和诱惑。道家哲学,正是这样一种包含着对万物本质的深层洞悉并能为人类的行为提出警世贤言的思想。虽然历史上不乏道家学派的批判者,但对大学生来说,孰对孰错并不重要,关键是做到取其精华,批判继承,为我所用。【参考文献】[1]冯达甫. 《老子》[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2]纪琴. 《庄子》[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3]张宜雷. 《道家妙语》[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4]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M].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5]洪修平. 《道家道教与现代社会人生(提要)》[C].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1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